twitch.tv 實況台

twitch.tv 實況台:顯示|不顯示

ustream.tv 實況台

Twitch 實況台

Ustream 實況台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測試] Intel Pentium G2120 Quick Sync Video 支援程度

最近看了 PTT 的一串文章
[請益] Intel HD Graphics 內顯的硬解問題
雖然內容不多
不過裡面講的問題還滿好玩的

Intel 的低階 CPU 真的就是閹到甚麼東西都沒有了
一些對於低階 CPU 比較有用的功能也都不給
所以就是要測試 G2120 到底有剩下那些功能

Intel 官方網站給的資料是
Intel Pentium/Celeron G 系列沒有 Quick Sync Video 與 DXVA (硬體解碼) 功能
這兩個功能對於多媒體電腦來說
算是滿有用的功能,較弱的 CPU 如果有這些東西搭配
其實應用範圍可以更廣
不過 Intel 的想法,就是多媒體電腦,乖乖地用 i3 以上的 CPU 吧

首先是 Quick Sync Video (下簡稱 QSV) 這功能
需要從 BIOS 中啟動 CPU 內建的顯示功能(參閱各大主機板說明書)
如果你有獨立顯示卡的話,記得多調整一項「顯示卡優先順序」
將 PCIe 顯示卡作為優先啟動的選項
這樣原本獨立顯示卡的開機顯示,才不會被內建顯示給搶走

直接測試影片撥放的話
跟 PTT 的文章並沒有什麼出入,看得見硬體解碼的效果在
過程中也可以正常啟用 DXVA
看起來 Pentium G 系列的硬體解碼還是可以啟動的

接著是 QSV 的重頭戲,硬體 H.264 Encode
因為 PTT 那篇文章比較重視解碼的部分
事實上,解碼的需求也遠大過編碼的需求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會去做影片壓縮

過程中使用訊連的 MediaExpresso 以及開放原始碼的 OBS 實況軟體
MediaExpresso 在經過 QSV 啟用設定以後
會出現硬體編碼的選項
不過結果是,只要開始進行影片轉檔編碼的時候
整個程式就會停頓在那邊,一點動作也沒有
換用 OBS 直接做實況,也會發現實況大約開始一兩個畫面以後
就整個停頓不動了
錄影的輸出也沒有任何的東西
將兩套軟體 QSV 相關選項都關閉,用 CPU 做軟體編碼
就都可以完整輸出影像畫面,以及轉換或是錄製完成的影片檔

這邊是猜測 Intel Pentium G2120 內部的 QSV 功能
當中可能是有殘缺不全的損壞問題,但是卻沒有完全關閉
僅打上「不支援」作為標示
造成可以偵測得到,但是使用的話就會出現各種毛病

這個問題,用同樣的硬體配置,直接更換上一顆 i3-3220 CPU 以後
不管 OBS 或是 MediaExpresso
加上啟用 QSV,通通都可以正常運作了

所以看來 Intel Pentium G2120 CPU 的內顯
對於硬體解碼或是編碼,都可能有大小不一的功能問題
造成看得到某些功能,卻又無法正常使用的問題

不過 QSV 硬體編碼產生出來的影片
畫質並不是相當的好,比起用 CPU 軟體編碼製作出來的影像要差得多
所以真正做影像工作的工作者,應該是不太需要考慮到 QSV 硬體編碼的部分
不過 QSV 硬體編碼,比較適合用在即時影片輸出串流使用
像是實況這不會太過在意輸出的影像好壞,但是卻非常要求即時性的使用
當然 Intel 會加入 QSV 的原因,也是因為要推無線顯示標準 WiDi
不過 WiDi 目前可見度還不高,現階段可能還是會放在 CPU 裡面當擺飾吧

附帶一提,AMD 也有 VCE 作為相對應的功能
不過目前使用的軟體比 QSV 更少
QSV 使用的軟體已經不多了
VCE 的支援軟體,目前是幾乎沒有看見……

2013年7月14日 星期日

[日記] 網樂通改機

雖然說講了很久,不過因為很麻煩所以懶得做
現在有比較簡單的方式可以改機了 AwA

參考 這篇文章 將網樂通完成初步的改機
現在開機沒什麼問題,只是什麼功能都沒有 0w0
一併將舊有的網樂通分區砍掉(留著沒有用,因為網樂通服務也關閉了)
順便把封印的 256MB 記憶體都解開(還是很小)

接下來想做的事:
  • 安裝 Arch Linux
  • 將內建的 8GB DOM 換上大容量的 USB 隨身碟(至少 32GB)
  • 其他還沒想到

2013/07/15:
今天把 Arch Linux 裝進去了,不過套件庫似乎沒有想要的東西
如果需要的話幾乎都要自己重新編譯……

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訃聞] PSO2 橘子代理,進軍台港澳

新聞連結:《夢幻之星網路版 2》預計 2014 年進軍台港澳


曾經 PhantasyStar Online 也代理進過台灣,代理商是第三波
在台灣失敗過一次,如今又捲土重來了
但是,我想 PSO 與 PSO2 會失敗的理由並不盡然相同
PSO 從原本根本性上的設計不良
(物品掉落在客戶端運算,容易作弊,而且無法阻止,DC 版就有的問題直接放上 PC)
加上台灣伺服器居然架設在韓國等等問題
最重要的是台灣玩家,對這類遊戲並不會有太大的興趣
所以 PSO PC 版收得很早

這次 PSO2 直接進來台灣,而且還是讓惡名昭彰的遊戲橘子代理
只能說,不管對於日版或是未來亞版的玩家
都是弊大於利的局面

1. PSO2 遊戲類型
動作方面,PSO2 是很仰賴手把操作的動作類型遊戲
並不是滑鼠鍵盤可以輕鬆操作的類型
以台灣電腦玩家來說,手把並非必備的的設備
這裡要推行的話可能會是最大的阻力

接著,PSO2 強調的是「合作過關」
合作過關,在台灣並不吸引人
反而透過等級、經驗值,更甚者是商城強力武器
等等進行 PvP 錢壓群雄達到目的
PSO2 這種和平的遊戲(沒有 PvP)
是很難吸引目前網路遊戲主要客群的(台幣戰士)
對於需要技巧性的遊戲
往往不受青睞(GuildWars 就是一例)


2. 合作周回打寶
PSO2 有著以往系列作的傳統:周回
簡單的說就是要同樣的地圖以及任務
內容來說,其實並不豐富,玩家會長時間進行的部分還是打寶為重
對台灣玩家來講,或許是件簡單的工作
但是內容量,可能無法把台灣玩家綁住太長時間的
半年後合併伺服器,一年後開始擺爛
這些都是遊戲橘子過往處理遊戲的態度


3. 日版 Fun 點以及 AC 點的機制
Fun 點是免費給玩家的,類似紅利點數
AC 點是透過實體貨幣購買的
以日版來說,玩家目前可以透過每日登入或是購買 AC 點
取得一定數量的 Fun 點
Fun 點每 100 點可以進行一次轉蛋,或是兌換 Fun 商城裏面的商品
Fun 商品或轉蛋,也有不少的好東西,其實並非都放垃圾
但是這些到了台灣,Fun 點商品會不會還是 Fun 點商品
或是將比較好的 Fun 點商品,轉為 AC 用的商品?
前科累累的遊戲橘子來說,這些都是未來服務的隱憂


4. 商城營運模式
先以目前日版的商品來說
PSO2 原創的商品或許不會成為問題
重點是「非原創等跨作品服裝」
以現在來講,有 Shining 系列以及 BorderBreak 等作品合作
依照橘子節省代理費用的習慣,這些應該不會出現
至於原創的商品,別想了吧,橘子不會出這些美工或工程師來製作……
真的有心
當初 Pangya 魔法飛球,商城服裝不會這麼冷清
再者,台灣代理商最愛調整的機率
熱門商品的機率可能會低到很恐怖的底線

另一點就是,PSO2 商城,並沒有直接影響遊戲平衡度的道具
也就是,商城裡面的東西,都是支援玩家可以打扮用的附加價值道具
最多就是金錢以及經驗值加倍用的道具
或是觀賞性遠大過實用性的武器防具等等
所以 PSO2 裡面,可以透過金錢達到的,只有更漂亮人物造型……


以遊戲橘子過往的經驗來說
PSO2 可以在列表裡面經營一年,就是很大的奇蹟了
過了一年後,可能會發現沒有更新的 EP2 EP3 等等
然後進入玩家流失期,再公告停止營運
這是遊戲橘子常見的遊戲經營態度(Pangya、DNF 等等都是)

接著就是 SEGA 以及遊戲橘子的經營態度
以遊戲橘子來說
他看上的是目前 PSO2 的玩家,都可以從日本伺服器跳到台港澳伺服器
這些是主要的客源
SEGA 的立場也希望各地區自行營運
兩者交叉的結果下
日本伺服器會進行海外 IP 封鎖
這個機率是很大的,同時也可以解決掉海外玩家造成的衝突問題
另一點就是維護各地區代理商的營運以及收益
對橘子來說,他們也會要求原廠鎖定 IP
不只橘子,換做其他代理商也會要求
玩家發現當地代理商是坨屎以後,轉往海外伺服器已經是屢見不鮮的事情了
慘的是,代理商並不會自己尋求改進的方式
拉不到客戶反而希望別人不要搶自己的客源

對玩家來講,無法選擇比較好的環境比較可悲

現在,只能期待當年 PhantasyStar Universe 代理的事件重新發生
讓這個遊戲橘子代理的機會直接蒸發消失……

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教學] 製作 Windows 7 用 USB 3.0 安裝隨身碟

因為 Windows 7 發售的時候
USB 3.0 正式規範並沒有出來 (xHCI 1.0)
當時市面上多是 xHCI 0.96 的 USB 3.0 擴充卡(最常見的就是 NEC uPD720200A)
以 Intel 來說是到 Z77/H77/B75 起才有內建 USB 3.0 功能
那也是 Windows 7 發售後的事情了

因此 Windows 7 並沒有內建原生的 USB 3.0 驅動程式
所以把 USB 隨身碟插進 USB 3.0 開機後
安裝過程中會告知「驅動程式遺失」
就是因為沒有 USB 3.0 驅動程式的關係
一般的解決辦法,就是改插進 USB 2.0 插槽就可以繼續安裝了
速度慢一點而已

如果想要從 USB 3.0 進行安裝的話
就請參考下面的步驟,手動整合 USB 3.0 驅動程式進去

支援情形:
Windows 8:已經內建原生驅動程式,免加工
Windows 7:自行加工整合(如下)
Windows VISTA:(略)
Windows XP:_(:3」∠)_ ......好 Win8,不換嗎?

下面範例以 Intel H77 晶片組內建的 USB 3.0 為主
驅動是 ASRock 提供的驅動程式

接著準備下列檔案以及工具:
  1. 製作完成的 Windows 7 安裝用 USB 3.0 隨身碟,或 Windows 7 光碟
  2. 主機板提供之 USB 3.0 驅動程式
  3. 可以操作使用的 Windows 7 作業系統

首先建立可以實際執行操作作業的環境(資料夾)
第一個務必在固定的磁碟裝置建立
如內接式硬碟
第二點就是請盡量以英文建立資料夾
字元數少一點但是自己看得懂為佳
沒有原因只是很好打字 。ω。+

結構如下
x:
└making
├mount
├usb3
└boot.wim
[圖 1] 檔案結構

接著,要從 Windows 7 隨身碟中,把 boot.wim 取出來
來源路徑為 x:\sources\boot.wim
複製到剛剛建立的工作用資料夾下面(位置如圖一所示)

[圖 2] Boot.wim 位置

接著,以 USB 3.0 或是主機板廠商提供的光碟,或是官方網站
取得相對應的驅動程式
並且自行找到需要安裝的驅動程式
這部分每一家主機板或是晶片組或是 USB 3.0 晶片提供廠商
都會有不同的資料夾格式
所以這部分筆者就無能為力了
只能以手邊僅有的 Intel H77 原生 USB 3.0 作為範例

目標作業系統是 Windows 7 x64,主機板是 ASRock H77 晶片組
使用 ASRock 網站取得之驅動程式
[圖 3] ASRock 官方網站下載

解壓縮以後
從裡面取得需要的部分,路徑是 \Drivers\Win7\x64(若是 32bit 版本請自行找尋 x86 資料夾)
[圖 4] 驅動程式所在資料夾

上圖內共八個檔案
請全部複製到剛剛建立的工作資料夾 usb3 裡面

接下來就請檢查一下檔案
mount 是個空白的資料夾
usb3 是個資料夾,裡面有 USB 3.0 驅動程式(.inf 檔等等)
最下面有個 boot.wim 檔案,原始大小約 200MB

x:
└making
├mount
├usb3
│├iusb3hub.cat
│├iusb3hub.inf
│├IUsb3Hub.man
│├iusb3hub.sys
│├iusb3xhc.cat
│├iusb3xhc.inf
│├iusb3xhc.man
│└iusb3xhc.sys
└boot.wim

這樣所需要的檔案就準備完工了
接下來請啟動「附屬應用程式 \ 命令提示字元

[圖 5] 命令提示字元

接下來請活用 DOS 指令 。ω。
靈活的在各個磁碟以及資料夾間切換
(剛剛亂取名字的會痛)
基本 DOS 指令請參閱各大報

接著依序輸入下面指令:
dism /mount-wim /wimfile:boot.wim /index:2 /mountdir:mount
dism /image:mount /add-driver /driver:usb3\iusb3hub.inf
dism /image:mount /add-driver /driver:usb3\iusb3xhc.inf
dism /unmount-wim /mountdir:mount /commit

上面的指令,如果依照前面的資料夾建立的話
不需要改動任何部位
紅色的部位請依照自己的 USB 3.0 晶片以及驅動程式做調整

下列是執行範例:
E:\making>dism /mount-wim /wimfile:boot.wim /index:2 /mountdir:mount

部署映像服務與管理工具
版本: 6.1.7600.16385

正在掛接映像
[==========================100.0%==========================]
操作順利完成。

E:\making>dism /image:mount /add-driver /driver:usb3\iusb3hub.inf

部署映像服務與管理工具
版本: 6.1.7600.16385

映像版本: 6.1.7600.16385

找到 1 個要安裝的驅動程式套件。
正在安裝 1/1 - E:\making\usb3\iusb3hub.inf: 已順利安裝驅動程式套件。
操作順利完成。

E:\making>dism /image:mount /add-driver /driver:usb3\iusb3xhc.inf

部署映像服務與管理工具
版本: 6.1.7600.16385

映像版本: 6.1.7600.16385

找到 1 個要安裝的驅動程式套件。
正在安裝 1/1 - E:\making\usb3\iusb3xhc.inf: 已順利安裝驅動程式套件。
操作順利完成。

E:\making>dism /unmount-wim /mountdir:mount /commit

部署映像服務與管理工具
版本: 6.1.7600.16385

映像檔 : E:\making\boot.wim
映像索引 : 2
正在儲存映像
[==========================100.0%==========================]
正在卸載映像
[==========================100.0%==========================]
操作順利完成。

E:\making>

過程中如果有錯誤訊息的話
就參考上面步驟慢慢 debug 吧
最後產生出來的 boot.wim 檔案會變大
沒有變大的話就是整合失敗

接著把 boot.wim 放回 USB 隨身碟原位
我想這個不用再多說明了吧 _(:3」∠)_
接著插進 USB 3.0 進行開機試試看有沒有成功就是了

筆者只有開機進行到原本會出現錯誤資訊的部分
已經可以正確的讀取出要安裝的硬碟了
剩下安裝進入硬碟沒有測試

不過至少可以開機了對吧(抱頭鼠竄)

2013年5月13日 星期一

[筆記] VIA EPIA 800 + pfsense 紀錄

這篇沒有什麼很重要的資訊
只是單純拿舊有硬體出來熱機,加上設定的小筆記
如果有機會用到
留待下次正式設定的時候參考用

EPIA 安裝 FreeBSD 9.1 版依然沒有問題
看來舊硬體還是要靠 FreeBSD 出馬
現在新的 Linux 版本都會要求 cmov 等等指令集
如果要求這些指令集的話,CPU 最低標準就是 Pentium 2 或是 K7 以上 (i686)
VIA 的 CPU 等級很低,大概只有 Pentium MMX 等級

pfsense 剛剛釋出 2.0.3 版本
讓我很訝異,想當初等了很久都沒有出
就乾脆買了 ASUS 520GU 刷 tomato 用到現在了
不過裡面有哪些功能還沒去了解
單純只是安裝測試而已

我的 Pioneer A07 燒錄機還是活跳跳的
讀取光碟沒有問題,不過燒錄沒有實驗所以不知道 :~

雖然 EPIA 很廢渣
我也不知道要不要拿去丟掉
現在能應用的環境也越來越少了
用途越來越低

要拿來重新當 Router 用嗎?
不知道 CPU 現在能不能負荷得住就是了 :~

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

[硬體] HTPC 重新裝配

安裝完工圖
之前使用 E8400 + ASUS P5QL
搭配 Coolermaster RC-371 USB 3.0 版
放在電視旁邊,作為一些影片撥放還有上網、實況的應用
效能上其實沒有什麼不足的地方

硬要說唯一的缺點,就是機殼太大了
因為原本就是主要在用的電腦
主機板是標準的 ATX 大小(以前主要工作電腦,不會選太小的主機板)
為了讓整體環境看起來清爽一點
就決定將 E8400 改為 ITX 的大小
不過 ITX 大小的 LGA775 主機板
不是少見就是停產了
所以就決定趁 E8400 還有一點價錢的時候,全套出清
然後換購下面的硬體……

追加的新硬體

  • 處理器:INTEL Pentium G2120
  • 主機板:ASRock H61M-VG3
  • 記憶體:ADATA DDR3-1600 4GB *2
  • 機 殼:Coolermaster RC-120 Advance

以下是原有的舊硬體:
  • 硬碟機:TOSHIBA MK2555GSX 250GB
  • 硬碟機:SEAGATE ST96812AS 60GB
  • 光碟機:SONY DRU-880S
  • 電 源:Coolermaster 350W

性能上不會比 E8400 強太多
畢竟現在電腦的要求,已經不是往效能去追了
只是在可以的限度內縮小主機的體積

Intel Pentium G2120
首先是處理器
G2120 雖然用上了最新的 Ivy Bridge 核心
但是性能上只能算是文書機用的 CPU
不過,跟 E8400 比較下來,性能上略勝過 E8400
TDP 方面 G2120 也好一點
以往 E8400 最吃重的工作,就是實況時的即時影片壓縮
(以擷取卡擷取 PS3/360 720P 解析度畫面即時壓縮為準)
E8400 尚可負荷,沒有到滿載的程度
所以選擇接近 E8400 的 G2120 作為這次裝機用

ASRock H61M-VG3
再來是主機板
選擇這片主機板,情況上稍有特殊狀況
因為普通的 ITX 主機板,面積上只能搭上一條擴充用的插槽
擴充性受到相當大的限制
如果要繼承 E8400 擷取遊戲機畫面的工作
擷取卡是必要的
但是顯示卡擴充方面,也會列入一個考慮選項
所以就必須要找「可以安裝兩個 PCIe 插槽的主機板
在這個要求的情況下,大小既非 ITX,也非 MicroATX
曾經見過的主機板,卻又沒記住型號的情況下
大概找了一個星期,才找到這張主機板
官網的主機板圖
主機板插槽的配置
如果使用 PCIe x1 插上擷取卡
另一條 PCIe x16 就可以插上顯示卡了
彼此不會互相干擾,但是顯示卡只能選擇單卡槽
性能上就會受到不小的限制,不過考慮使用的 CPU 是 G2120
而且也沒有太多遊戲的需求
所以這是可以接受部分
這張主機板,也因為「沒有亮眼的功能」
所以價格上相當的實惠便宜
比起一堆 ITX 主機板便宜相當多
沒有 USB 3.0、沒有 SATA 6Gbps
後面的背板也相當精簡
加上音效晶片是使用 Realtek ALC662 而非 VIA 晶片
就決定要使用這張主機板了!

Coolermaster RC-120 Advance
因為已經先行裝機了,所以就沒有開箱與安裝過程了
雖說還要另外裝硬碟和顯示卡
不過這兩個都是選配用的
說不定到最後都不裝了 A____A

安裝完工圖

拆開外殼,會發現 POWER 的電源線很容易就擠在一糰了
因為這台電腦需要的電量不多
直接使用原有閒置的 Coolermaster 350w 來作供電
配線的部分沒有仔細整線
因為還有未完工的部分
所就先把多餘的線盤在上面整理而已

散在兩邊的電源線

擴充槽的位置
已經先安裝擷取卡上去了
剩下的 PCIe x16 還沒有安裝上顯示卡

擴充槽位置

背面插座位置
會看見輸出的部分相當簡單
只有少少的四個 USB 2.0、VGA 輸出、網路卡
音效也只有最基本的 Line-in、Line-out、Mic 三個插座
最多加上前面板的耳機與 Mic

背面輸出,電源供應器部分突出一塊

因為這個機殼,沒有另外設計排風的風扇
大抵上排風是靠電源供應器
或是內部壓力自動把熱氣散出
內部有另外設計風扇的安裝位置
利用風扇直接對主機板元件的部分做主動散熱

隨便找來的內部擴充用風扇

預計會想要追加的就是硬碟
應該會從舊的主機取下 640GB 安裝上去
然後再追加一片撼訊 AMD HD7750 顯示卡(免外接電源、單卡槽設計)
重點是 HD7750 性能也已經超過 GTX260 了
這樣安裝就差不多算是完工了

性能的部分
只能說 G2120 小小超過 E8400
算是為了縮小體積的升級選擇 :3 ...

2013年2月1日 星期五

[心得] Coolermaster Hyper TX3 EVO 安裝

Hyper TX3 EVO 加上 LGA775 用強化背板

因為最近要對 Intel Core 2 Duo E8400 這個 CPU 超頻
幅度大約是從 3.0GHz(333) 超頻到 3.6GHz(400)
一般 E0 Step 的 E8400 大概可以超到這裡
最近大約維持 3.6GHz 用 Prime95 連續運算了一個禮拜以上
確認這樣的頻率運作下來應該沒有問題

不過測試中一直都是用 INTEL 的原廠風扇
用 HWmonitor 監測
最高溫大約是在 75℃ 上下
風扇大約可以到 1800-2000 轉左右
這是冬天下測試的溫度
到夏天應該會更高
而且原附的散熱風扇,其中一個 Pushpin 已經有稍微故障了(固定不良)
所以為了超頻,還是乖乖地重新買散熱器吧

之前有買過一組 Hyper 212 Plus 這個散熱器使用
配上新的 CPU 可以很有效的壓制溫度
所以這次決定也是買 Coolermaster 的散熱器了

原本比較下來
大概有選 Blizzard T2 mini、Blizzard T2、Hyper TX3 EVO 三種塔散
不過排除掉了兩個 T2 系列
最大的原因就是原附的風扇不是 PWM 風扇
其次就是覺得這兩個稍微小了一點
可能會無法應付超頻的溫度

配件包、本體與說明書

裡面的配件包
可以應付從 LGA775 以後的散熱器底座了
AMD CPU 用的固定器也有,不過因為我是 INTEL CPU
所以只能放著當作庫存了

因為我要順便加上強化背板
擔心主機板上面的孔可能有些微的磨損
加上原廠風扇已經有鬆脫過
所以決定要用強化背板螺絲固定

拆掉原附的 Push Pin

因為 Hyper TX3 EVO 原始的固定方式就是 Push pin
所以先拆掉以便安裝螺絲

強化背板的螺絲安裝算很簡單
螺絲、彈簧加上 E 型環
搞對順序再用老虎鉗夾進去就可以了

裝上強化背板用的螺絲

接著不及著直接上機
將強化背板跟 TX3 做組合試試看
看看是不是有對到孔位
畢竟 TX3 對應的腳位有 LGA775 LGA1155/1156 LGA1366
螺絲確定鎖對位置,與強化背板可以鎖入就上機了

假組合確定有對到螺絲孔位

不過當中發現一些問題
現在用的機殼為了改裝上的方便
底板在 CPU 背後有鏤空
方便安裝其他的 CPU 散熱器用
優點在於裝散熱器會很方便
不過當主機板設計跟機殼搭不上的話還是悲劇……

悲劇的安裝過程

安裝過後
CPU 在滿載的情況下
溫度就很有效的降低到了 54℃ 左右
不過風扇的轉速也迅速的跑到 2800RPM 左右
算是不小的噪音來源

不過待機的時候轉速並不高
這點算是可以忍耐……


不過 Coolermaster 的品管卻是有待加強
盒面上標示的 Made in China 真的無可厚非
但是品管也要做好一點
一月初買的 Hyper 212,就有遇到螺絲無法正確鎖入的問題
檢查一下螺紋,整圈的水平螺紋是怎麼用 =A=
1/4 的機會出包
最後拿去退換解決
這次買了 TX3,一樣是遇到螺絲無法正確鎖入的問題
1/8 裡面有一個
好險是用普通的電腦用細牙螺絲可以鎖進去
就先不動聲色了
看來連螺絲都是大陸製造的品質
螺紋的精準度很低
電腦的螺絲都收集了這麼多顆了
第一次遇到連續兩套都有問題的內附螺絲……

2013年1月6日 星期日

[心得] Steam 聖誕跨年特賣

Steam 特賣結束了
到今天只是賣比較好的幾款,拿出來 encore 一下
(加上放送事故)
跟以往比較起來,特價漸漸沒力了
畢竟想想,能特價的遊戲就是那幾款舊的遊戲
一年新出的遊戲有幾款可以特價的?

  • Batman: Arkham City - Game of the Year Edition
  • Alice: Madness Returns
  • The Elder Scrolls III: Morrowind Game of the Year Edition
  • The Witcher 2: Assassins of Kings Enhanced Edition
  • Dead Island: Game of the Year Edition
  • Sleeping Dogs

這些遊戲拿去 Google 都有不少的心得評價
我就不多說了 ._.
畢竟是舊遊戲了

大概就是這些聖誕跨年特賣遊戲
算補完 2010-2011 年間的遊戲陣
Sleeping Dogs 算是 2012 下半年的
會噴噴還是因為 Steam 標錯價事件
原價 $49.99 USD,本次特價 $16.99 USD (66% off)
標錯價事件一次砍到 $4.49 USD (91% off)
所以只好緊急購入了
算是本次最低價購入,卻又是最新發售的遊戲了

今年就這幾款啦 !!

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教學] 電腦機殼防塵處理 DIY

最近的機殼,都在比誰挖的風扇孔比較多的。___。
不過對於本身就不超頻的我來說
事實上不需要裝這麼多風扇
多挖的風扇孔就變成灰塵最大的進入管道了
尤其是側面板
因為有裝塔散的關係,這邊已經無法安裝風扇了

市面上其實有在賣風扇專用的濾網
不過是夾在風扇與機殼中間
或是直接鎖在風扇上面
可以過濾灰塵使用
如果不裝風扇的話,這個濾網的安裝很麻煩
所以就用最簡單的方法搞定吧

首先準備以下工具和材料:
  • 3M 靜電式空氣濾網(或同級品)
  • 雙面膠帶(6mm 寬較好施工)
  • 剪刀、美工刀、菜刀(!?)等等可以切割的工具

首先,找出要處理的機殼洞


沿著風扇孔的地方,將雙面膠帶依序貼上
膠帶與膠帶之間要有些許重疊的部分
避免漏風

處理完成以後
接著拿出靜電式濾網
用剪刀剪出一張「比雙面膠帶外圍大的濾網」
建議不要剪剛剛好的大小,等下要施工對齊會變得很困難
也不要直接就拿一大張就貼上去
等下修剪會很麻煩

接著直接對齊好
確認等下要貼上的範圍

對齊完成以後
將濾網拿開,就可以依序將雙面膠帶上的油紙撕下來了

撕下以後,依照剛剛的位置
輕輕將濾網平放放上去
整平以後,用手按壓雙面膠帶的位置
千萬不要用搓的
可能會把濾網給搓破
盡可能的壓實貼牢,以後才不會因為脫離捲進機殼內
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張貼完成以後
就用手邊的切割工具將多餘的濾網切掉
切掉以後就完工啦

依照相同的步驟,將其他的風扇孔處理過就可以了
不過並不是全部的風扇孔的需要處理
過度處理反而會有反效果 :~

一般我的機殼只有簡單的前吸後抽功能
所以只有貼上前面板,以及側面、上面的風扇孔
後方將機殼內熱風抽出的風扇
就保留原樣,不做任何處理了

加裝濾網,想當然會有一定程度的風量下降
所以還務必要考量自己機殼的通風度
濾網也要定期檢查
如果有過多灰塵阻塞就要將濾網拆下重新換過
(我自己的經驗是半年就需要更換,依各地的落塵決定)